网上有关“关于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介绍 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楼主你好,总结了很多 ,希望能够帮到你 。
《归园田居》一共5首,描写诗人归隐田园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。在诗人的笔 下,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 想洞天,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。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 ,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 。
下面以分别以归园田居前三首(下文分别简称《其一》 、《其二》和《其三》)为例简要概括。
其一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
羁鸟恋旧林 ,池鱼思故渊 。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
榆柳荫后檐 ,桃李罗堂前 。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
户庭无尘杂 ,虚室有余闲 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这里就不做字句的翻译了,直接从思想内容入手。 这首诗全诗以抒情为基调 ,兼有农村景物的描绘,且以“羁鸟”、”池鱼 ”自比,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、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的情怀 。诗文情景交融,语言朴实无华 ,对仗亦十分自然,读者不仅能从诗中看到乡村的田园 、房舍、榆柳和桃李,听到犬吠和鸡啼 ,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,在吟唱“久在樊 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的心声 ,作者的情感在这一句被透彻地表达了出来。
其二
野外罕人事,穷巷寡轮鞅。
白日掩荆扉,虚室绝尘想 。
时复墟曲中 ,披草共来往。
相见无杂言,但道桑麻长。
桑麻日已长,我土日已广。
常恐霜霰至 ,零落同草莽 。
这首诗着意书写乡居生活的宁静。先是从正面写“静”。生活在偏僻的乡村,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,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 。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,所以“白日掩荆扉 ,虚室绝尘想”。那虚掩的柴门,那幽静的居室,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。诗人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 ,然而在诗人看来,共话桑麻,也不是 “杂言 ” ,“桑麻日已长,我土日已广”,这是令人喜悦的 ,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,感情淳朴了 。——这是以心之“动”来进一步展示心之“静 ”。诗人或从正面说,或从旁说 ,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。元好问曾说:“此翁岂作诗,直写胸中天 。”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、纯美的天地。
其三
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
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 。
道狭草木长 ,夕露沾我衣。
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这首诗直接描写农事活动,“种豆” ,“荷锄 ”,“戴月而归”,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 ,可刚刚开荒的土地是贫瘠的,即使是种上抗贫瘠抗旱能力强的豆类为无济于事,还是“草盛豆苗稀” ,但诗人还是安于这种生活,于是,用“但使愿无违 ”道出了全诗的主旨 ,也就是作者的心志。
综合:
这两首诗同样用浅易的文字,平缓的语调,表现深刻的思 想,这是陶渊明的特长 。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 ,单是诗中的情调、气氛,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。《归园田居》一共五首,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 ,它们不仅分别从辞官场 、聚亲朋、乐农事、访故旧 、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,更重要的是,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 ,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其中的。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,但那种欢愉,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。在艺术特色上,这几首《归园田居》相似之很多 ,尤其就艺术表现而言,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词:
1、景常:描写最常见的景物,无绮丽怪诞可言;
2、情真:情感真挚 ,非常贴近生活,字面上易于理解;
3 、字易:无生僻字,字字常见,质朴非常;
4、理至:虽然景常 ,字易,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、意味却非常深厚,特别值得回味。
附《归园田居》另两首 ,便做参考:
其四
久去山泽游,浪莽林野娱。
试携子侄辈,披榛步荒墟 。
徘徊丘陇间 ,依依昔人居。
井灶有遗处,桑竹残朽株。
借问采薪者,此人皆焉如 。
薪者向我言 ,死没无复余。
一世弃朝市,此语真不虚。
人生似幻化,终当归空无 。
其五
怅恨独策还 ,崎岖历榛曲。
山涧清且浅,遇以濯吾足。
漉我新熟酒,双鸡招近局。
日入室中暗,荆薪代明烛 。
欢来苦夕短 ,已复至天旭。
如何评价陶渊明的《归园田居》这首诗?
引言
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 、文学家和政治家,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,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道德的追求。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《归园田居》 ,这首诗歌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,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清幽生活的追求 。
归园田居的背景
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,经历了多次政治斗争和战乱 ,他曾经历过官场生涯,但最终因政治原因被贬为平民。在此之后,他选择了隐居山林 ,过起了田园生活。《归园田居》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的一首诗歌,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。
归园田居的内容
《归园田居》是一首十四行诗,分为三个部分。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隐居的向往 ,其次是对自然的描写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,最后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德的追求。
首先,陶渊明在诗歌开头就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的向往: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 。误落尘网中 ,一去三十年。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 。”这里的“误落尘网中 ,一去三十年”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涯的失望和对隐居的向往。他希望能够回到自然和田园生活中,过上清幽的生活。
其次,陶渊明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和赞美也是诗歌的重要内容:“野外旧时年 ,穷巷仍独存。虽无闻遗事,尤有净名言 。盈箱纳新绿,重_落晚烟。芳草几时休 ,香径又何人。 ”这里的“野外旧时年,穷巷仍独存”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。他希望能够回到自然和田园生活中,过上清幽的生活。
最后 ,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德的追求也是诗歌的重要内容: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 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今日俸钱少 ,莫负韶华频。”这里的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表达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离别的痛苦 。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时间和生命,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。
归园田居的操作步骤
如果你也想像陶渊明一样 ,回归自然和田园生活,那么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:
1.寻找一个适合的田园生活的地方,可以是乡村、山区或者海边等。
2.找到一块适合种植蔬菜、水果或者养殖家禽家畜的土地 。
3.学习相关的农业知识和技能 ,例如耕种 、播种、施肥、除草、浇水 、收割等。
4.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,例如早睡早起、饮食健康、保持锻炼等。
5.过上简单 、自然、健康、清幽的田园生活,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。
《归园田居》依次运用了比喻 、白描、抒情的艺术手法 ,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回归之初的内心体验 。
一、比喻美,形象贴切
回归田园,是诗人适性之需:“少无适俗韵 ,性本爱丘山 ”。回到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园,诗人内心充满舒畅惬意的美感,真是见山山含笑,见水水有情。这种美好的感受 ,作者借贴切的比喻来表达 。
1 、逃离“尘网”“樊笼”之美
诗作中有以下几处运用比喻的句子:“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 ”“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”“久在樊笼里 ,复得返自然 。”其中“尘网 ”“樊笼”两个喻词,形象地再现了官场污浊黑暗、关系错综复杂、束缚人性的特点。
“尘网”后一句中的“三十年 ”,则是对自己十三年官宦生涯的一种夸张性写法 ,既写受“樊笼”煎熬之久,又写受“尘网”蒙蔽之深。今天终于挣脱“尘网 ” 、冲出“樊笼”,身心的舒展无与伦比 ,重获自由的喜悦,寓于对官场极度厌恶的贴切比喻之中 。
2、回归“旧林”“故渊”之美
“羁鸟 ”“池鱼”两个词,是诗人的自比。笼中鸟也好 ,池中鱼也罢,它们都离开了自己生存的空间,失去了飞翔与畅游的自由,它们对“旧林”“故渊 ”的思念 ,出于本性,发自内心。“旧林”“故渊”,即诗人所谓的“丘山 ” ,它们是广阔的山林江河,是无际的田野、静静的村庄,是不受约束、无需做作的精神上的自由呼吸 。
可以说 ,本诗中的几处比喻,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,它们既是对黑暗官场深恶痛绝的控诉 ,又饱含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讴歌。一般而言,叙说原因的语句在诗歌创作中容易流于呆板,但此诗中由于诗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,使这“原因”的叙说充满了灵性,蕴含了鲜活的美感。
二 、白描美,淡远深邃
陶诗的美,美在朴素淡雅 ,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,其成功的秘诀得益于白描手法的运用。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巧,指仅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画法 。后来用以指文学创作上采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加以描摹 ,不注重华丽词藻与渲染烘托的笔法
1、屋舍环境之美
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”一句,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:宅院不大 ,占地也有十亩左右;草屋不多,也有八九间供居住使用。“八九间 ”“十余亩”这枯燥的数字,一经诗人感情的浸染 ,就使诗句活跃起来,其中包含着乡间生活的散适、淡泊及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。
屋舍主人一年四季该是多么的自在,尽可极视听之娱 ,享口福之乐 。“荫”“罗 ”两个动词既绘出了树木绿荫覆盖 、排列有序的生长状态,“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,读起来显得格外亲切”。
2、村庄氛围之美
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这袅袅的炊烟中 ,有农人家庭的温暖,也有诗人内心的安闲。“暧暧”有模糊、不清晰之意,与“远 ”字相呼应;“依依”一词写出了炊烟轻柔 、缓慢上升的姿态 。这两个叠字简练而巧妙 ,将远近村庄的恬静与详和烘托出来,给人一种迷茫淡远的美感。
诗人遣词造句取之于田园生活,用之于内心感受的表达 ,把读者带入天人合一的精神脱俗的境地,“在宁静的乡村气息和天籁梵音中,给人以恬憩的精神慰藉和心灵的安养” ,和谐之美油然而生。
三、抒情美,提示主旨
1、“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 ” ,这句话初看好似在写庭院干净 、房间充余,但只要我们稍一留意,联系前面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追求,就不难理解诗人看似漫不经心的抒情之笔:远离了官场的应酬和世俗杂务的干扰 ,如今的生活是多少清静、闲暇,内心又是多么空明澄净 。
2、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 ,是诗人直抒胸臆 、揭示主旨之句:重返“自然”,心情如出笼之鸟,无以形容。“自然 ”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主题 ,是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。
诗人受了十三年官场生活的折磨,今天终于过上了有尊严、无矫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,回到了恬适、纯朴、随性的田园之中 ,那种欣喜与快慰又怎能一语道尽 。
这结尾一句,乃是直表心曲的关键之处。在“自然”状态下生活,“既不醉生梦死 ,也不求身外之功名,而是善待自己的生命”,这是“守拙归园田 ”的诗人给我们的人生启示。
原诗:
《归园田居·其一》魏晋:陶渊明
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误落尘网中 ,一去三十年 。(误落 一作:误入)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
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
方宅十余亩 ,草屋八九间 。
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
狗吠深巷中 ,鸡鸣桑树颠 。
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
释义:
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 ,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。
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,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。
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,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。
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 ,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。
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,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。
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,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。
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,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。
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 ,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。
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,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。
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,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。
扩展资料:
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 ,任官十三年,一直厌恶官场,向往田园 。他在义熙元年(405年)四十一岁时 ,最后一次出仕,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。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。归来后,作《归园田居》诗一组 。
《归园田居》(其一)无疑是一首优美的田园小夜曲。它贴切的比喻 、写意的白描、真挚的抒情 ,就好比这一个个灵动的音符,让这支曲子充满了轻松迷人的色彩,而作者本真的生活态度、随性自然的人生追求 ,才是合成这支曲子的主旋律。
生命因真实而美丽,诗篇因真纯而流芳百世,这就是《归园田居》(其一)艺术魅力之所在 。
百度百科——归园田居 (陶渊明组诗作品)
关于“关于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介绍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匪长象]投稿,不代表乐悠悠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edecn.cn/news/343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乐悠悠的签约作者“匪长象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关于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介绍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关于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...
文章不错《关于归园田居 陶渊明的介绍》内容很有帮助